2011年,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发展迅猛并向纵深领域拓展,互联网与各行业以及社会生活的融合度也在日益增强。这一年,尽管以邻为壑式的竞争依然存在,但更多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开放与合作的真谛。或许,电商、视频等领域的确存在泡沫,但总体而言,互联网行业正渐归理性,倡导多年的“创新”口号正在践行。
快速发展 行业“新”“深”向荣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刘利华在2011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指出,“随着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不断涌现,互联网产业加速向各行业、各领域渗透融合,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中的影响和地位日益突出。”
纵观2011年,这一特点,在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方面,表现得最为突出。
据赛迪智库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2012年我国互联网发展形势前瞻》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正呈现爆炸式增长,2011年6月底,用户数量已达3.18亿,预计2012年将突破4.8亿。
4.8亿用户群体,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此快的用户增长速度,传统互联网难以匹及。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的地位日渐突出。
于是,腾讯、新浪、人人网等诸多企业竞相开通手机客户端,正如刘利华所言,“移动互联网规模快速增长,极大带动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类智能终端的发展。”
事实上,在新市场的刺激下,互联网行业的产业链正在发生改变。移动用户、移动游戏、移动阅读、移动浏览器、移动社交、移动安全、移动支付……传统互联网中存在的一切事物,包括用户、平台、内容和创业者等,几乎都被贴上了“移动”的标签。
而人们的生活习惯,也因“移动”产生变化。以阅读习惯为例,据艾瑞咨询《2010-2011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调研报告》数据显示,47.0%的用户每天使用手机阅读频次在2至5次。由于手机阅读的持续时间可以由用户掌控,且体验效果不因时间间断而降低,因此,手机阅读深受用户青睐,在庞大的电子阅读市场中,手机阅读已成为中坚力量。
在2011年迅速崛起的,不仅仅是移动互联网。这一年,电子商务,也迎来井喷式、大跨步发展。淘宝商城仅“光棍节”一天的促销,交易额便达到了33.6亿元,这是2009年同期的67.2倍,更相当于整个香港9月份日均销售品零售总额的4倍。
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得益于电商本身业务能力的增强。2011年,京东、当当、凡客等垂直类B2C电商,开始不断丰富自身品类,以满足用户对产品多样化的需求。此外,京东、凡客等电商,还自建物流队伍,以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增强自身服务能力。
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也刺激了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一方面,更多传统企业意识到网购市场的重要性,开始涌入电子商务领域,增加了消费者对网购的信任度。另一方面,部分电商也开始探索新型电商模式,其中,团购最具代表性。尽管团购在2011下半年表现得不尽如人意,但其上半年的凶猛扩张之势,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此外,腾讯,这个互联网巨头,也开始涉水电子商务,不仅成立拍拍网,还创造性地利用微博进行叫卖推广,由此,被形象地称作“微电商”。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1年,电子商务在互联网行业的热得烫手,用户的网购习惯正在形成。
2011年同样重获新生的,还有社交网络。继“偷菜”游戏风靡之后,140字微博的势头最为迅猛。2011年11月21日,中央外宣办宣布中国的微博用户已经超过了3亿。“微博作为新兴互联网应用,正在成为社会公共舆论、企业品牌和产品推广,以及传统媒体传播的重要平台。”刘利华说。
那么,为何微博会在短时间内大获成功呢?
微博的优势在于,它实现了更低成本、更多受众、更大规模地信息生产、传播和消费,从而成功颠覆了传统的门户模式。正是基于这种先天优势,除了新浪、腾讯、搜狐、网易……每一个互联网大佬,都不敢轻视微博之力。一场以微博为主导的微社交,正在逐渐兴起。政务微博、企业微博、名人微博、草根微博……越来越多的团体、组织、个人,融入微博。
这难免不令独霸一方的QQ、红极一时的开心网倍感危机。在微博的强压之下,SNS思考转型,快博也倾力谋上位。借用《Facebook效应》中的一句话:互联网正变得“社交化”。
来源:互联网 转载于临企波兰语网站建设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