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宝2011年的销售数据显示,浙江宁波有0.58%的用户购买过急救用品,成为全国覆盖最多的城市,人均购买4.69件。而金华虽然在买急救用品的人数上不如宁波,但在“装备”上却成为全国第一,人均消费急救用品达326.78元。
不过,在浙江一家专业生产急救用品的企业做销售经理的杨先生看来,关于宁波人、金华人爱买急救用品的说法,多少有点言过其实。“我就是金华人,本地买急救用品的数量也很少,从行业销售上来看,整个国内的销量都非常有限。”
急救用品包括生活中常用的医用敷料,比如消毒棉球、三角绷带、止血带、人工呼吸垫等,这些在外国灾难片中从不缺席的“小玩意”,在现实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美国华盛顿州卫生部在灾难应急指南中就要求,每个家庭都要学习急救知识,并备好急救用品和急救药品包。
急救用品需求与公共政策关系紧密,许多外国政府除了规定家庭配备急救包之外,也对车载急救包等装备提出强制性要求。但这类政策在中国并没有普及,急救用品基本只在医院、诊所配备。“目前我们国内的销售以与汽车4S店合作为主,尤其是一些高档车上会采购配备急救用品。”杨先生说。
此外,国内医用敷料标准化不足,价格信息不够透明。记者在各类急救用品网站上发现,急救产品和其对应价格在不同网站或厂家的差距很大。由于国内医用辅料主要在医院和诊所使用,其价格打包计算,药店等销售该类产品则较少,因此对于个体消费者,就难以把握合理的市场终端售价。
因此,国内多数急救用品企业主要开展外销,像杨先生所在的公司,其国内外销售额比例约为1:9,这与中国医用耗材总体趋势相吻合。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医用敷料出口额达24.62亿美元,同比大增101.56%,而进口额仅1.96亿美元,同比增长48.73%。
国外司空见惯的急救用品,在国内需求较差,反而成了“奢侈品”。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在国外通过线下交易如展会等方式,一天能有上万套产品的成交,而在国内,以促销、搭售等方式销售,一般日销售仍只有几十套,一天能卖出上百套就是非常优秀的业绩。
正因如此,线上交易才成了这个有点寂寞的产业在国内主要的销售渠道。中国急救应急物资网销售人士就称,公司至少六到七成产品是通过线上交易,这样信息就能涵盖较大的客户群体,而从线上交易情况来看,交易群体也确实较为分散,各行业的企业和个人消费者都有,其中以企业居多。
杨先生则告诉记者,他所在的企业在国内外销售,也主要通过线上交易,比如阿里巴巴一类的B2B网站。“线上信息量大,方便了买家,对公司来说成本也较低。”但他和行业最盼望的还是政策推动,如此才能够真正扩大市场需求。
来源:互联网 转载于临企外贸网站制作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