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消息,国务院办公厅向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下发了关于实施《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任务分工和有关要求的通知,2014年上半年出台并实施信息网络实名登记制度;2015年出台并实施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基础的公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消息一出,引起了强烈的争议。
中国信息经济学会理事长、电信专家杨培芳在接受IT商业新闻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实名制是大势所趋,非常支持“网络实名制”,这是网络走向透明化的表现,有助于社会和谐。
尽管如此,对于各种“实名制”,有专家并不看好。互联网专业人士谢文认为,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的确存在,并随着网络普及和发展日趋严重,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治理之策。和现实世界一样,反侵权不能简单地以另外一种形式的侵权来实现,而必须寻找某种动态的、合法的、获得多数人认同的平衡点。
手机实名制已名存实亡
据媒体报道,手机“实名制”在地方遭遇执行难,事实上已经名存实亡。
手机“实名制”实为“手机卡号实名制”。我国不少地方自2010年9月起陆续开始施行手机“实名制”,力求做到手机号与手机用户真实身份的完全匹配。按照相关规定,新购手机卡号的用户都需用身份证登记,做到手机号与真实身份的绑定。
专家指出,手机“实名制”没有真正落实,最重要的原因来自市场竞争。三大运营商竞争激烈,一般要通过报刊亭等渠道增加销量,而这些地方并没有登记身份证信息的条件。另外,通过淘宝网等途径流入的大量“外地串货”,也给本地运营商带来很大的压力,坚持“实名制”必然会造成一定的市场流失。
“网络实名制”不被看好
谢文认为,在网络身份管理办法中,政府通过获取个人隐私等信息来保护个人隐私,这是一个很奇怪的逻辑。“保护个人隐私,针对的不仅是社会,也包括政府。个人或者组织不能侵犯个人隐私,政府同样也不能侵犯个人隐私。”
记者了解到,按照惯例,网络侵权大多采用事后追惩制。而不应该变成无论商业机构是否犯法,公权力部门都可以系统、全面、无一遗漏地获取个人信息。
一旦立法完成并最终付诸施行,相关的管理部门将扩大权力、预算、编制等,并且要建立一个极其庞大的监控机制,才能有效及时的操作。这会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这是不是值得,是不是最好的办法,也没有讨论。”
有专家认为,实名制已经覆盖了互联网应用的60%至80%,无论是电子商务还是网络游戏,在付款环节都要求实名,而微博等应用,也早已经开始了后台实名的步伐。因此,现有技术已经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实现用户定位。
因此,对于保护公民信息,可以“勒一勒互联网公司和电信运营商的鞋带,不一定非要弄网民这一端,你弄供应商那一端就够了,毕竟供应商比网民少很多,而且不涉及到个人隐私问题。”
来源:互联网 转载于临企外贸网站制作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