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经济的早期阶段,网页是在Mac电脑上制作的,用的是Unix服务器,终端用户浏览时则是借助Windows来实现的。而在iOS应用经济中,应用通常使用是在苹果公司的设备上运行,但连接的却是谷歌服务。目前来看,除了很多游戏外,各类应用都在努力向互联网服务转型。
谷歌在这类服务上投入的资源更多,时间更长,与应用之间的联系也比苹果公司更加直接。谷歌地图就是最好的例子,但Google Drive、Google Voice和Google+也都可以说明问题。相比而言,除了iTunes外,苹果公司最成功的网络服务则是iCloud,但这似乎并不像是应用,倒更像是在iOS设备间默默传输文档和文件的一个渠道。
谷歌面向iOS推出最新的应用,其实是该公司最古老应用的最新版本:谷歌搜索。但引人关注的是,里面已经集成了Google Now,因此将对Siri构成直接挑战。这两种交互模式都很有价值。然而,Siri是目的是对话,Google Now的目的是避免对话。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是因为Google Now与Siri不同,可以通过谷歌其他的云计算服务获取与用户相关的海量信息。如果积极使用那些服务,用户便可从Google Now中获得回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Siri要求用户手动输入姓名,并报告自己的地址。
谷歌一直以来都扎根于网络(Android的早期逻辑是为了确保谷歌不被当时在智能手机市场如日中天的微软所困),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拥有了自己的Chrome OS桌面系统,这其实就是一扇为网络应用优化的窗口。
自从苹果公司封杀Google Voice以来,双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至少从理论上讲,这款应用可以帮助谷歌在手机领域赢得很多忠实用户。苹果已经基本废除了禁止模仿其自家应用的禁令,谷歌也已经多年没有对Google Voice进行升级,而是将精力转向了Google+及其集成的Hangout视频聊天应用。
苹果禁止Chrome浏览器调用该公司的Nitro JavaScript引擎,但并没有阻止这款高速浏览器成为iPhone和iPad上最热门的应用。
另一方面,谷歌对iOS的支持则是为了接触到更多的智能手机用户。例如,只要Windows Phone的用户足够多,该公司也将向这一平台开放。然而,iPhone用户已经对谷歌形成了吸引力——它不仅想将这些用户吸引到谷歌的生态系统中,还希望为广告主提供更加广泛的目标受众。
尽管如此,谷歌的iPhone应用仍在发展自己的风格,无论是字体效果还是手势模式都更像是Android应用,这一点与多数iPhone应用都有所不同——这也可以帮助很多iPhone用户逐渐适应谷歌的应用界面。这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的微软:微软的Mac应用当时也采用了非常特别的Windows界面。虽然微软最终被迫改变了界面,但谷歌的服务对我们生活的渗透远比Office深得多。
谷歌与苹果公司用户之间的关系还将继续发酵,甚至会突破智能手机的范畴。今后是否会出现iPhone版谷歌眼镜应用?Google Now卡片是否会在iWatch智能手表上弹出?至少从现在来看,双方的关系缓和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加丰富的功能。
来源:互联网 转载于临企阿拉伯语网站建设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