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了手机的是iPhone,但改变了手机行业的却是Android,你也许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但的确是Android加速了智能设备和移动互联的快速普及,也从侧面提前了包括穿戴设备与智能家居在内的智能硬件的大爆发,而正是由于Android集团的如日中天,使得设备厂商们各自取得了耀眼成绩的同时,不禁开始了背后的思量——如果有一天谷歌突然釜底抽薪,它们该如何面对一夜打回解放前的现实?
不可否认谷歌早已经拿出了看似足够的诚意——自身不涉及硬件生产,只通过合作硬件厂商定期推出搭载Android原生重要版本的Nexus系列产品;即便是收购了摩托罗拉之后也一直未过多的倾斜和帮扶,努力使Android的硬件生态总体保持平衡。这一切看上去厂商们似乎没有理由如此积极的去谷歌化,然而需要明确的是,虽然谷歌一直以来都采取放宽权限的态度,但它也并未真正允诺过Android会永远免费开源,而更多的事实是,类似于三星这样借助Android迅速发展壮大的公司有很多,它们也的确也的确给谷歌带来了一些威胁,因为整个Android硬件生态并不是一个牢固的金字塔建筑,在更大的程度上,它更像是一座积木城堡。
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围绕着Android阵营与谷歌之间的,是一段亲密无间但却各有算盘的合作关系,而且随着Android势力的逐渐庞大,以及竞争对手的增多和市场的渐渐饱和,许许多多的厂商开始了去谷歌化的进程,摆在厂商面前的路有两种,一个是完全摒弃Android平台,但就目前来说这样并不划算,因为眼前还窥探不出谷歌有釜底抽薪的意图,厂商们仍旧有利可图;二是选择像亚马逊一样,在Android的基础上圈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这种做法虽然周期和成本都花费较多,但胜在平衡稳妥,既能借Android的东风,又不会让自己变成Android的招牌。
最早给出反应的是亚马逊,其次是三星,但作为Android阵营的老大哥,三星的所作所为似乎更有代表性一些。目前三星联合英特尔开发的Tizen系统目前已经招募了数十名合作伙伴,其中不乏LG、华为等国际大牌,而搭载Tizen系统的手机也距离发布不远,同时三星也在为自家的手机和平板设备进行着小幅度的修改,例如CES2014大展上展示的新平板Galaxy Tab Pro 和 Galaxy Note Pro系列,就使用了刻意将谷歌服务与Play应用商店隐藏的新UI-Magazine UX,三星近期还不遗余力的开始了对自家Hub内容供应的营销和宣传,三星努力保证这一切不会给消费者带来唐突的感受,也尽力减少学习成本和使用体验的差异,三星希望可以非常平滑的从Google Android过渡到更受自己控制的Android甚至是未来的Tizen上,并且同时不影响它在Android市场上独占鳌头的巨大销量。
相比较三星的井井有条,亚马逊显然从一开始就做好了与谷歌保持距离的准备,其不仅采用了修改到几乎看不出Android痕迹的独家系统,还在系统中用Bing搜索代替谷歌搜索,用诺基亚地图代替谷歌地图(这两者则是谷歌最引以为傲的服务),亚马逊将其替换之后给谷歌带来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搜索是谷歌最大也是最核心的利益来源,而地图则是谷歌互联网战略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虽然亚马逊Kindle 系列产品的根源依旧是Android,但亚马逊的做法显然更凌厉于苹果——后者在iOS 6开始宣布不再内置谷歌地图,并且对Youtube也进行了移除,甚至还将几款使用谷歌地图数据的应用给强行下架,同时,Siri服务对谷歌搜索的依赖程度也出现了显著下降。
而在大陆,谷歌也一样面临着考验和威胁,这个被认为是Android中低端产品销量凶猛的“福地”,却由于政策和国情的隔阂扩大了嫌隙。不仅是国产手机厂商对谷歌没什么感情(例如小米早从一开始就布局了MIUI与Android原生双系统并行的策略,魅族在最新的固件中使用讯飞语音技术替换掉了谷歌语音识别服务,并且也于近期透露将推出搭载Ubuntu系统的新手机等等),就连Android之外的服务也受到了影响——从前的合作伙伴360在脱掉了谷歌的马甲之后迅速推出自家的搜索服务,并且迅速取得令人眼热的市场份额。这些案例都显得谷歌有些“吃力不讨好”,然而在厂商的眼中,这却是及其必要的,因为谷歌一直施行与Android独立平行发展的策略,这就使得Android阵营与iOS和WP的竞争,以及桌面系统与应用服务的竞争,谷歌更大程度上是作为一个对手的姿态出现的,可是在这些领域,厂商们面对谷歌几乎没有胜算,所能做的也只有倒戈向微软或是其他厂商,以求钳制谷歌而已。
而谷歌方面似乎不怎么在意Android阵营的失守,反而在其他领域频出大招——Android的发展模式被其用在了新的ChromeBook上,谷歌联合了一直与微软联合的PC厂商们,试图照搬Android的成功到PC领域;同时谷歌也在抢占着入口和话语权,Chrome浏览器、Google Now、Google Glass、无人驾驶汽车和机器人,甚至是刚刚收购的Nest,都是谷歌放眼未来的重要举措和砝码;而无论如何,最终取胜的都必定是服务质量和服务形态,在这两者上,谷歌丝毫没有担心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