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21世纪最贵的东西”,这些年来,中国互联网公司间的战争越来越惨烈。
创业公司挖角行业前辈和BAT,BAT之间互挖或向下网罗垂直领域的优秀人才,有钱的公司强取豪夺,没钱的公司借钱也要将挖角进行到底。
人才,尤其是高管,是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厮杀江湖的重型装备。挖什么人?从哪挖人?许以什么诱惑?如何面对被挖?这一场漫无终点的大战,是否精确理性的算计,还是情难自禁的迷狂,抑或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一、浑水互联网江湖
1、门口的“野蛮人”
前些天,乐视游过护城河,挖人挖到了华为城墙脚下,引发一系列传闻。
江湖传言前华为荣耀总裁刘江峰和原华为电商总裁徐昕泉重出手机江湖,携几位华为终端的前中层一并加入乐视,江湖人称“复仇者联盟”。有好事者称华为恼羞成怒,竟效仿10多年前为打击“叛逃员工”成立的“打港办”(针对李一男出走成立“港湾网络”与华为形成竞争),在最高经营层(EMT)成立“打乐办”。
此番言论毫不意外地遭到了华为官方否认,真假并不重要,在互联网企业持续已久的人才暗战中,“挖角”已是公开的秘密。乐视高调的人才招募计划和源源不断涌入的原传统企业高管,让它拿下了“挖角王”的称号,光是手机部门,就已经“汇聚”了魅族、联想、小米、摩托罗拉等多家手机公司高管,以联想系最多。其中,乐视移动总裁冯幸,此前在联想20年的职业生涯中,从1994年一名联想工程师成长为统领联想中国手机业务的集团副总裁,在他的带领下,联想仅用了三年时间,于2013年成为中国市场第二、全球市场第三的智能手机厂商。
而乐视最近的一位加盟者应该是前上汽集团副总裁张海亮,他从1994年开始工作起便就职于上海大众,2014年刚刚成为上汽最年轻的副总裁,曾被看作是最有潜力成为上汽集团下一代“接班人”的高管。
自此,原英菲尼迪中国及亚太区总经理吕征宇,原上汽集团原副总裁、上海通用总经理、张江高科前董事长、上海浦东新区前副区长丁磊,原广汽丰田副总经理、广汽吉奥总经理高景深等一众传统车企明星高管已聚集在乐视旗下。
这家以视频起家的公司如今又是造车又要上月球,聚集了来自传统行业的上百位高管。乐视控股人力资源副总裁蒋晓琳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独家专访时说,在乐视内部,贾跃亭每周一都会亲自主持总裁会,把其七大子生态、来自汽车、金融、媒体、互联网等完全不同行业的高管聚集在一起,用同一种语言聊一个战略,这在其他公司很难想象。
互联网公司在探索初期若想快速发展,挖人是最省时省力的方法。
在各家挖角目标名单中,互联网的三座大山——BAT必然排在榜首。
百度作为一家技术导向型的公司,无论是搜索引擎还是百度地图亦或是糯米团购,其背后有强大的服务器和高深的算法支持,而李彦宏作为海归派,更是吸纳了不少不国际顶级技术人才。因此,当技术导向型公司开辟垂直业务时,通常会选择挖角百度。例如,2014年,美团挖角百度前LBS负责人沈丽做高级副总裁,而360和百度的互挖更是持续不断,甚至有人自称是360派往百度的卧底,去反水百度人改投360麾下,策反收入高达30多万。
而阿里作为一家以淘宝、天猫等为主营业务的电商平台,其新业务开展都跟现有用户结合相当紧密,坐拥这么大的用户资源,新产品的推出基本上就是一个导流量的过程,运营在其中作用巨大,这导致了阿里运营文化的极度强势。
再看腾讯,从腾讯旗下的QQ,到后来的微信等产品,都是深度挖掘用户需求的产物,并且还在不断地迭代。加之创始人马化腾为人比较低调,被员工称为超级产品经理,对旗下很多产品项目都亲自过问,这也形成整个公司关注产品需求的氛围,以及相关的人才需求。
巨头的强项如此明显,也为互联网创业公司挖角提供了导向——百度的技术经理、阿里的运营经理、腾讯的产品经理,一向是创业公司挖角的首选。
这些公司大都嗓门大于内功,还没找到核心盈利模式,靠着不断的融资探索生存。相比于赚钱,更善于花钱。正所谓“缺什么补什么”——一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互联网公司也较传统公司更重视H。一方面,为公司迅速扩大的业务快速补充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培训。其中,京东HR部门的员工已经近400人。
不仅小公司,大公司在人才流失和战略转型中,也将挖掘机瞄准了对手的田地。
一方面,BAT这些巨头无一不在挖墙脚方面下足了功夫。有人说,当他们厮杀在一块,通常的节奏是这样的:阿里挖百度的人;腾讯挖阿里的人;百度挖中小公司人;其他科技创业企业也要横插一杠——总之,冤冤相报无了时。
另一方面,在巨头薄弱的环节,他们也盯上了在某方面比自己强的小兄弟。例如,正在把视线投向线下的电商之王阿里,在完成了对苏宁的投资之后,也从苏宁挖来了大量渠道型人才。甚至,有阿里人调侃,“被我们打败的人成了我们的领导”。
有人感慨,如果华尔街是一个对人才明争暗斗的名利场,那么硅谷和中关村显然在挖人这件事情上更坦坦荡荡,更追求速度,更像古罗马的竞技场。
2、西方:互不挖人?别搞笑了
几年前,硅谷大公司高管之间达成了一项“秘密协议”——互不挖人,这项协议第一次暴露是在五年前,更有趣的是,它的初衷并不是所谓“商业道德”,而是“节约成本”。
2011年,苹果、谷歌等公司被五名软件工程师起诉了,原因是包括苹果、谷歌、英特尔在内的数家行业巨头,自21世纪初期开始,秘密达成“不挖墙角”协议,从而人为地抑制职员薪酬的提高。而这场协议的由头是,2005年,谷歌联合创始人谢尔盖·布林曾试图雇用一支来自苹果的浏览器团队,受到乔布斯警告,同意互不猎聘对方员工。后来,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这项“握手之约”,它们中至少还有Adobe、Intuit、英特尔和皮克斯。
巨头之间达成了表面和谐,你以为他们就真的不挖了吗?那你太天真了!
以“始作俑者”苹果为例,除了对协定中的几个小伙伴儿保持友好,不管是竞争对手、合作伙伴还是无关的公司,通通挖来再说。
它曾挖来耐克的设计主管、耐克Fuel Band智能腕带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本·沙菲尔(Ben Shaffer)设计智能穿戴,挖来《纽约时报》设计主管阿雷姆·杜普莱西斯(Arem Duplessis)出任营销团队的创意主管。2012年10月,三星刚从AMD招揽来的芯片设计专家吉姆·米基德转眼就被挖到了苹果;2014年3月,有消息传苹果为生产大屏幕iPhone6,从竞争对手HTC和其台湾的供应商英业达公司、广达电脑狂挖工程师来建设自己的上海和台北团队。甚至,苹果还曾挖来在博通工作10年之久的工程师Xiping Wang和博通公司前任首席工程师Paul Chang,要知道,博通公司可是iPhone基带的供应商,而苹果却连续三年从博通和高通公司招聘了至少30位中级和高级基带软件和硬件工程师。
去年10月,一家来自美国旧金山的初创公司 Mission Motorcycles由于被苹果挖走了6名主要工程师,导致融资受到严重影响,最终申请破产。
当然,被苹果挖人的公司也不都是善茬,去年2月,特斯拉CEO马斯克就公开透露,苹果在诱惑自己的员工,提出的待遇包括25万美元的签约奖金和60%的薪金提升,不过“至今没招到几个人”。特斯拉也没闲着,当时已经雇佣了大约150名前苹果员工,以至于特斯拉无论是零售店还是中控系统,都透着一股浓浓的“苹果味”。
Google们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一大群独角兽公司的冲击。Uber,这家估值超过 500 亿美元的超大型独角兽,为了增强自己的地图研发能力,竟然成体系地挖走了 Google 的地图绘制部门。颇受欢迎的短租初创公司 Airbnb也 已经招人招红了眼,从别的地方挖来了一百多号人。
亚马逊CEO杰夫·贝佐斯曾在一份回应《纽约时报》报道公司工作环境的新闻的备忘录中,抱怨他的员工“每天都被其他世界级的公司挖走”。他没有具体说是哪些公司在追着亚马逊的员工跑。
这群估值在 10 亿美元及以上的热门初创公司,都在竭力追逐着硅谷最好、最聪明的人才,许以人道的工作环境和令人吃惊的薪酬。
二、挖人逻辑:鼠标与水泥的融合
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战略是和互联网的发展相同步的,从前,互联网只是一个工具,填补人类在不同方面的需要,而互联网公司要做的就是通过尖端技术,不管提高声量,赔本卖吆喝。现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已经开始创造需求,而商业模式也成了急迫的需要。
换句话说,曾经的互联网理性而单一,如今感性而复杂。变化到人才战略上,也是同理。
1、从前:技术统治世界
在一项业务刚刚启动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往往都是技术导向型的。
同样的,在互联网企业发展初期,缺乏合适的技术人才,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状况。“我认识的95%的线下出身的创业者都找不到技术合伙人。”两年前,滴滴CEO程维如是说,滴滴也曾在创业初期因为不合适的技术合伙人付出了数百万人民币的代价,直到2012年底挖来了百度的研发经理张博,才补齐了技术的短板。
为了挖人,这些公司可谓使尽浑身解数。母婴电商蜜芽上线初期,蜜芽宝贝CEO刘楠甚至直接坐在好乐买的办公楼下,连续几天挨个给他们的技术总监打电话,将技术团队扩充到八十余人。
乐视在刚开始做电视时,直接挖来高通的技术高管,设置了圣地亚哥的研发中心。
腾讯去年投资成立汽车公司Future Mobility Corporation Ltd.,直接从谷歌和戴姆勒挖角多名核心高管,使其拥有研发自动驾驶技术方面的强大团队用于角逐新一轮的竞争。
这场技术人才争夺战的高潮,是去年三月份,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关闭引发的挖人大战。彼时,雅虎前全球副总裁和雅虎北京全球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晨与旗下300多位研发人员成为无主之人,其中,八成以上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四成来自中国排名前十的高等学府,二成拥有海外背景,张晨更是有着在美国雅虎总部10年的工作经验。而他们的研究方向——个性化广告、移动和云计算,恰恰是现在中国互联网电商最急需的技术方向。前来争抢的不乏微软、腾讯、京东、新浪、小米等互联网巨头。
刘强东竟然亲自出马,沏好一壶茶,用一口带着宿迁口音的普通话,将12年来如何打下京东这片江山娓娓道来,一举将张晨及其雅虎的核心团队招至麾下。
“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需求催生了极度的人才饥渴。”豌豆荚商业产品副总裁张宁如此评论雅虎北研关闭引发的挖人大战。美团网CEO王兴也曾表示,能够赢得当年的千团大战,技术部的能力功不可没。
那个年代就像硅谷投资大师保罗·格林汉姆所说的,“没办法,这些书呆子看上去正在接管世界。”
除了满足自身的需求,顺带打击对手也是挖人的一个核心目的,或者,有时候并不是刻意为之,只是因为人才对于技术导向型的初期发展太过重要,挖走核心人才就等于挖走了一家公司的心脏。
来看看那些被乐视挖角的公司就知道了,被乐视电商领域挖角的当当网在若干轮的电商大战中已经败北,彻底退出电商第一梯队;被乐视移动挖角的联想手机业务也早已掉出前五,而曾被认为是杨元庆接班人的联想移动业务集团负责人刘军甚至被解职;马麟离职之后的魅族成了一家发布会导向的公司,接受了阿里的注资,接连推出了魅蓝和魅蓝Note系列廉价机,与他曾经不屑一顾的小米争夺入门机市场。
甚至有人说,倘若你的高管都加入乐视了,那可能真是贵司衰落的开始。
补足短板和打击对手一箭双雕,这也是为什么人才在互联网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随着技术的日渐成熟,鼠标与水泥割裂的时代已然过去,人才争夺战还在继续,但是互联网公司的人才挖掘机已经慢慢改换了方向。
2、未来:商业化的融合人才
如今,互联网公司招人的热潮不仅局限在对最好的工程师的争夺上,有时候也会扩大到非技术类员工身上。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为 Google 员工做饭的两位厨师阿尔文·桑(Alvin San)和拉斐尔·蒙弗特(Rafael Monfort)已经分别被 Uber 和 Airbnb 给挖走了,谷歌的食堂被公认为拥有全世界最美味的食物,挖来谷歌的厨师对吸引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诱惑。
从库克的挖人动向上,能感受到苹果也正加速走向一个融合、链接时代。2013年,苹果立意变革营销,人们以为他会从谷歌或者互联网公司拉人,但他却挖来巴宝瑞美女CEO,后者强调要重塑苹果渠道,让它能接触到过去无法接触到的人。这与库克声明里关注细微的需求、少数人吻合。
除此之外,苹果的人才也包括一大批艺术家。之前苹果花费巨资收购Beats电子公司,吸引了说唱明星Dr. Dre和音乐行业大腕Jimmy Iovine的加盟,辅佐音乐业务。随后, 苹果又从英国广播公司挖来了一名大牌DJ(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罗伊(Zane Lowe),疑参与即将发布的全新音乐流媒体服务。
反观中国,娱乐明星纷纷加入互联网公司担当职务,周杰伦加入唯品会,出任首席惊喜官(CJO)一职;美丽说宣布Angelababy成为旗下海淘品牌HIGO的首席时尚官(CFO)。因“我是歌手”一炮而红的韩国歌手黄致列也在今年3月初入职步步高旗下的电商平台云猴全球购,担任全球首席买手。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名人加入。去年年底,何炅加入阿里音乐团队,任CCO一职,而在那之前,高晓松、宋柯已正式加盟阿里音乐,分别担任董事长、CEO两大要职。今年五月,360官方在微博上宣布,正式任命著名主持人李湘为360娱乐总裁,负责整体娱乐资源的整合,360娱乐内容的打造,以娱乐产品支撑360公司各业务加速发展。
人才流动本应是商业社会的一种常态,也是这个社会保持创新力与活力的标志之一。但是,过往一段,可能是过去20年来,最为集中、频次最高、影响最大的一幕。在它背后,到底是迷狂还是商业理性,是否有着更广的社会原因?
三、隐藏在背后的逻辑:行业与经济
首先,就是全球经济疲弱带来的危机感,中国经济也在L形态中承压,许多企业尤其科技企业都经历着考验。
就连BAT都是如此,它们的财报数据虽然也有成长,但更多是春秋笔法。比如阿里更多是资本运作获得成长,它的电商主业尤其淘宝成长大幅下滑。百度则同时备受业绩增速和商业道德拷问,有被剔除出BAT之忧。腾讯的最新财报也显示广告业务环比下滑严重。这背后有人口红利的消失背景,它导致纯粹靠新增用户带来流量经济失去效应。
为了化解危机,互联网业日益需要那种能够激活存量用户、挖掘大数据价值的人才。因此,网红经济快速崛起。网红最大的角色,就是通过娱乐化模式为平台导流,形成一个个社交圈层,并体现垂直服务特色。这也是互联网流量经济的再造。
除了网红,还有名流效应。许多互联网公司甚至传统科技企业还开始拉拢那种行业外名流。他们超越行业限制的大众品牌影响力,能够产生更多名人效应,并带动商业转化。你能从张艺谋、高晓松、黄健翔、邓超、何炅、李湘的动向中体会到。
其次,上市公司股价压力也是人才流动重要原因。阿里、乐视最典型。自从IPO之后,阿里大面积调整了管理团队,甚至连CEO也迅速更换成职业经理风格更浓的逍遥子张勇。随着更多职业经理味道的中层加入。有业内人士表示,这某种程度上是阿里为股价、数字而战的体现。职业经理比阿里那些崇尚所谓价值观的老人,往往更注重短期业绩。
再者,全行业都面临着技术创新的压力。后摩尔定律时代,底层技术研发遭遇瓶颈。在新的工艺、材料出现重大变革前,整个产业开始寻求挖掘前代或成熟技术价值。这种动向体现在人才诉求上,就是那种具有商业思维、有通路优势、能触达消费者的人才的舞台。
当然,其中更反映出来巨大产业融合的背景趋势。
一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日益融合,“互联网+”成为社会思潮。市场更需要既有互联网思维又有实体模式运营经验的人才。阿里针对苏宁、京东针对永辉超市的挖角与投资,以及万达高薪挖角互联网人才,都带有对流的特征。而乐视的生态化反,虽有许多夸张,但从贾跃亭的理念来说,确实也有许多合理的部分。他认为,未来,真正巨大的变革会发生在行业之间的交汇地带。乐视在互联网汽车、体育等领域的布局,都带有跨界的用意。贾跃亭对人才的诉求,自然就会有不同于其他许多互联网企业的风貌。二是未来的社会,是万物互联,需要打破行业壁垒,共享数据。因此,那种具有技术或融合方案经验的行业人才,尤其是云计算的人才,就成了香饽饽。最近,滴滴成功挖角阿里云最牛的技术专家,就体现了这一点。
政策当然也在引导人力流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里,新创公司或项目,他们急需人才填充,定点挖角巨头或者行业里的好手,就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趋势。中国太多人才集中于BAT以及众多大公司、跨国公司,随着行业演进,他们在其中发挥的空间有限,开始出现大规模分流。当它与政府倡导的上述政策碰撞后,就会促成一个打破巨头人才垄断、空耗整个社会人才的趋势。这应该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人才建设价值。
但人才大规模流动,也值得我们反思。主要有两重。一重是我们过去的人才培养观念。中国学科细分,过去培养了大量专业型人才,它适应了改革开放后、一个工业体系日益细密的中国,适应了一个海外高度发达的水平产业分工大潮。但当科技行业内部发生整合、尤其ICT领域开始融合的周期,那种复合型的技术与商业人才更受关注。
这种动向,其实反映了中国教育、人才培养体制的困惑。人才流动的背后,有对这种体制的反叛。
挖角种种,更有充满迷狂一面。许多带有短期功利心,不但会破坏现有生态,造成产业震荡,也会导致被挖角的人力最后落入尴尬,成了工具与棋子,甚至炮灰。尤其是经济下行,上市公司业绩压力沉重局面下,企业的挖角就更值得深思。
后人才时代,如何解决人才冗余造成的内部竞争和人才成本,都会成为企业面临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在企业发展初期进入公司的传统型技术人才或者渠道型资源人才,随着公司的战略调整,地位难免不被后来者冲击,这些,也是当初被许以高薪和未来的人才们该担忧的事情了。
互联网让整个商业氛围都活跃了起来,也让人的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大。显然,这场以人才为争夺对象的“权力的游戏”还将继续进行下去,甚至会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斯坦福大学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过一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你随时都可能被封为诸侯,也随时有可能会被砍下脑袋。争夺“铁王座”的道路,还凶险得很,没有一个人可以不小心。